三级军士长朱启源(右一)组织团队骨干现场教学。领衔秦志刚摄
初夏时节 ,专业记者走进新疆军区某旅采访 ,团队被一条消息深深吸引 :该旅修理连近两年先后取得17项技术革新成果 。军士导师
一个基层连队为何有如此强劲的领衔创新活力?该连三级军士长董鸿鑫告诉记者,这得益于连队指定高级军士担任专业人才培养“导师” ,专业领衔各专业团队的团队创新举措。
前不久 ,军士导师董鸿鑫作为连队液压维修专业团队“军士导师” ,领衔带领大家研制出“便携式电控液压动力装置”。专业该装置可以把电能变为液压能 ,团队大大缩短某型装备战斗准备时间 ,军士导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领衔
董鸿鑫是专业一名直招军士,大专毕业入伍后,学过电焊 、钳工等技能,熟悉车辆维修等多个专业 ,先后跟过5名师傅学习 。他坦言,按照以往的以老带新、师徒结对模式,很难产生这么多集智创新成果 。
记者了解到 ,实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其他缘由。修理连所在营薛教导员列举了一组数据:连队每年只有40%的新兵送学培训 ,大部分专业人才都靠自主培养;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,培养一名合格保障员一般需要3到5年。但随着需要保障的装备类型不断增多,人才成长速度已难以适应部队实际需求。
在营党委支持下,2023年起 ,修理连将23个维修专业整合成5支专业团队,遴选经验丰富的高级军士担任团队“军士导师” ,每支团队结合人员能力素质进行梯队培养,探索走开保障、教学 、研究一体化路子。
“每名‘军士导师’均从事相应专业6年以上,具备扎实的教学与研究能力 。”该连干部李宇彪介绍,他们还选拔了3名有技师资格的一级上士,作为“导师”苗子储备培养。
三级军士长李志强担任通信维修专业团队“军士导师”,这个团队涵盖有线、无线 、电台等专业 。李志强说,以往师傅带徒弟,往往局限于本专业的技能传授,不仅能力单一 ,一旦师傅退伍或转岗 ,人才培养还可能断档 。
领衔通信维修团队后,李志强将所涉专业进行优化整合,促进团队成员能力向多专业跨领域延伸。此外 ,他还根据成员基础能力水平